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地質文化村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溫泉之鄉、化石村等的重要補充,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一些地質文化村在地勘單位的參與支持下逐漸興旺起來。
貴州省地礦局在地質文化村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近年來,他們在傳統地質工作陷入低迷時,以創新思維做出地礦工作轉型發展的重大決策,并率先建議貴州省委省政府開展全省地質景觀旅游資源大普查,將地質景觀資源為旅游服務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率先建成兩個旅游地學文化村。
河南省自然環境保護和地學旅游發展促進會也把發展地質文化村作為重點方向,從2018年開始,他們就一直在思考建設地質文化村的推進辦法,并選擇幾個典型的地區進行試點。
何謂地質文化村,又該如何準確定位和建設才能發揮其更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礦業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旅游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河南省地礦局山水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忠慧。
《中國礦業報》:何謂地質文化村,其構成要件主要有哪些?
張忠慧:從目前地質文化村的實踐與研究情況來看,大家主要是把建設具有地質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稱為地質文化村。它的建設主體是美麗鄉村,我們只是賦予了地質文化特色,這是錦上添花的概念。而真正意義上的地學文化村不僅是錦上添花,還要雪中送炭;不僅要加入地學文化,還要從建筑、交通、農業、文化等方面凸顯地質文化特色。
地質文化村,顧名思義,由地質、文化和村三個要素組成。其中,地質要素包括景觀類,如地質地貌;探秘類,如地質構造;教育類,如地質環境;特色類,如富硒土壤;康養類,如溫泉、礦泉。村的要素包括:基礎設施,如交通、水利、電力、通信、文衛教設施等;環境生態,如村容村貌、田園風光、垃圾污水處理建設等;產業建設,如特色農業產業基地、農貿市場建設等。文化要素包括:語言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節事文化、民間藝術等。
地質文化村是地質+文化+村的概念,但又不僅僅局限于這三者的簡單相加。地質文化村是在深度挖掘包括地質遺跡在內的地質環境資源的基礎上,融合其他資源,建設具備休閑旅游、地學科普、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等功能的特色鄉村。
《中國礦業報》:地質文化村如何定位和分類,其建設的必要性是什么?
張忠慧: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地質文化村是地質公園的重要補充,將發揮地質公園不能發揮的作用,因此必須要把地質文化村作為一個品牌來做。如果我們像做地質公園一樣做地質文化村的品牌,那就要按照做品牌的理念去建設地學文化村。要從建設美麗鄉村的視角建設地質文化村,要清醒地認識到地質文化的植入和地質文化村的建設是有根本區別的。地質文化村是一個綜合體,不是一個村的概念。他的構成包括:村莊、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田園等。
地質文化村作為地質公園的重要補充,其分類要綜合考慮地質公園、美麗鄉村的分類。如果按照地質公園分類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地質構造類、古生物化石類、地質地貌類、火山類、海洋類、地質災害類、礦產類、土壤類、溫泉類、水體類、寶玉石類、觀賞石類、綜合類等十三類;如果按照美麗鄉村分類,可以分為觀賞類、體驗類、求知類、休閑類、教育類、康養類、怡情類、掠奇類、綜合類等九類。因此,我建議采用地質+的模式進行分類,即地質作為類,美麗鄉村作為型,從而組合成新的類型。例如,火山休閑型、地質構造求知型、地質地貌觀光型等。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美好文化的追求,人們對地質文化村的需求越來越高。首先,通過一系列的實踐證明,地質文化村在政府層面和居民層面要求都很大;其次,鄉村和地質的聯系非常緊密,村因山水而環境優美、生活富裕,山水因鄉村而富有生機、富有靈魂;第三是我們擁有大量的、能夠支持鄉村發展的資源,還有把資源轉化為經濟的能力。社會需求、資源豐厚、技術支撐成為推進地質文化村的三大動力。
建設地質文化村必須以先進的理念為引領。建設地質文化村一定要拋棄傳統地質科學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樹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理念,樹立保護和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樹立科學與文化的理念。
建設地質文化村的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很有必要。我認為,建設地質文化村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地質文化村為科學普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第二是地質文化村與地質公園形成了一個互補的格局,擴大了地質服務社會的通道;第三是對全國地質遺跡調查發現大量位于公園之外的地質遺跡找到一條保護的途徑;第四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呼應。綜上所述,建設地質文化村迫在眉睫。
《中國礦業報》:在建設地質文化村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張忠慧:要堅韌不拔地推進地質文化村建設,應該做好四個必須:
第一,必須把鄉村改造、農業提升、自然資源利用、地質文化凸顯、其他文化應用、周邊環境融為一體進行規劃建設。
第二,必須協調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要讓地質遺跡充分發揮出資源價值,才能更加凸顯出保護的重要性。
第三,必須凸顯地質文化,所有的表現載體(村莊建筑、民俗風情、道路鋪裝、路燈表現、文化宣傳、產業布局、景觀打造等)都要和地質文化相關。
第四,地質文化村不是單純的美麗鄉村,也不是田園綜合體,更不是山水林田湖草,它既包含了所有這些內容,又與它們有明顯的區別,它還不是地質公園的屬性,因此必須要從綜合體的視角進行規劃設計建設。
《中國礦業報》:地質文化村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建設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認為,地質文化村應該如何建設?
張忠慧:針對地質文化村建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誤區,我認為在建設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對地質文化村準確定位,確認它是一個獨立的產品,把地質文化村作為一個品牌去推廣、去建設,要做成一個真正的地質文化產品。
二是要強化對地質文化村的申報,擴大影響,讓整個社會參與,而不是僅僅由相關部門選定幾家。
三是要加強對地質文化村標準的制定,做到寬進、嚴管、難出,要能夠真正和社會、市場接軌。
四是要有一個在全國建立地質文化村的規劃和計劃,要有全國一盤棋、全省一盤棋、全市一盤棋,甚至全縣一盤棋的定位,要保證地質文化村的建設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是堅持“試點先行、示范引領”的原則,可以先搞幾個試點,為申報、建設、監督、管理、宣傳標準制定提供依據。但是,必須要和國家的大規劃相協調,一定要把影響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讓地質文化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助推力。同時,建設地質文化村還要和山水林田湖草、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充分融合。
六是地質文化村的選址一定要合理,否則很可能會失敗。我認為,地質文化村應該選擇以下五種地方較為合適:一是在城市的近郊建設體驗型的地質文化村;